欢迎来到苏州创阔科技有限公司官网! 精密蚀刻业务:15162611120 真空扩散焊业务:13773181318 服务热线:0512-57362379

XML联系我们

创阔科技15年专注精密蚀刻机加工+真空扩散焊接工艺品质优良、服务至上、为真空扩散焊接与精密刻蚀行业不断做贡献

服务热线:0512-57362379

销售咨询:15162611120

销售咨询:13773181318

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二维码
新闻中心News Center
联系我们Contact us
咨询热线:0512-57362379

手机1:15162611120

手机2:13773181318

联系人:唐经理

地址:昆山市周市镇青阳北路565号

地址: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工业园区玉环大道88号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

探访航天工业车间!高精度焊接,不能代替师傅的“手感”

发布日期:2023-04-10 15:13:20 浏览:360

原标题:探访航天工业车间!高精度焊接,不能代替师傅的“手感”

经济网 | www.ceweekly.cn
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 贾璇

“咱们工人有力量”这首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,在一代人之间广为流传。时过境迁,老百姓口中的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被淡忘,很多人对于工人群体的印象,还停留在十几年前。

近年来,随着灵活就业方式增多,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的现象频现。探究原因时,待遇、晋升空间、归属感和社会地位等问题,不断涌现。

现在的技能工人到底过的如何?有前途吗?近日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走进航天制造业—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和159厂,分别和“60后”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老中青三代技能工人聊了聊,通过他们的从业故事,反映技能工人队伍的发展和变迁。

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发动机的技术革新可谓是推进飞行器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,也被很多国家称为现代工业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
31所是我国最大的冲压发动机及弹用涡轮发动机研制生产单位。这里拥有我国首条全国产化的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(如上图所示)。在高水平自动化生产的当下,技能工人仍被称为“擦亮明珠的人”,可见其重要程度。

“60后老师傅”钱卫中 (右二)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钱卫中已经在31所数控加工一线干了30多年。作为老一代肯吃苦、爱钻研的技工代表,钱卫中可谓收获满满——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级特级技师、首席技师,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,并先后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中国航天基金奖”等10余项荣誉称号。

“60后”钱卫中(中)“95后”王磊(左)和“80后”孙长胜(右),老中青三代技能工人在一起。采访对象供图

众多成绩中,有一项钱卫中最引以为傲,就是他前后带出的20余位徒弟。加上徒弟再带徒弟的人数,能把整个办公室站满。用同事的话说,“钱大师都有徒孙了,是三代传承的手艺”。

回顾数十年从业经历,钱卫中坦言,“其实当时没想那么多,只是干了这行,就要爱这行”。

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2015年11月,钱卫中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,以“传承技能、培养匠才”为宗旨,致力于机械加工、特种加工技术攻关应用及技能人才培养。在工作室的一侧,整面墙摆满他和徒弟们的证书和奖项。

位80后技工都是钱卫中的徒弟,左为孙长胜,右为谢玮 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孙长胜是大师工作室里最年轻的一位。但和师傅的从业经历不同的是,进工厂并不是他的“第一志愿”。当年高考失利的孙长胜毅然从影视编导专业转学数控加工技术。2008年10月,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走进航天工厂,成为钱卫中的爱徒之一。

2015年,孙长胜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,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。同年12月3日,他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,成为航天领域青年大国工匠,也通过相关人才引进政策,让一家三口落户北京。

1989年出生在北京的数控铣工谢玮,同样获得过“全国技术能手”。谈及对技能工人群体的固有印象,他笑着说:“我和老婆刚认识时,她听说我是做数控加工的,以为我每天都‘灰头土脸’的,实际上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监督机器,车间也一尘不染。”

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通过记者的随机走访发现,车间里的技能工人普遍年轻化,据初步估算,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。

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在他们身上不乏科技感的装备,也有女孩子的身影出现在这里。

90后数控铣工郭思东 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年轻的身影同样出现在159厂的车间里。目前,这里已发展成为飞航装备制造总装单位,承担为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技术航天装备的重要任务。“90后”数控铣工郭思东出生在山西平遥一个普通农家,是家中长子,还有一个弟弟。对于进厂的原因,是因为兴趣。

他在学校时,曾照着模型做出一枚方形戒指,被同学争相索求。这激起了他对数控的极大兴趣,想做更加复杂的物件。本就偏科“数理化”的他,学习起数控专业的相关知识游刃有余。毕业后,选择进入159厂。因为爱钻研、爱琢磨,还被同事送了个外号“数控小达人”。

采访中,有一幕让记者印象深刻。当时,记者提出想看下郭思东的生产情景,他走到自己负责的产品机床前,手拍着机器,骄傲地说:“这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装备,我做的。”

技能工人通过激光扫描验收加工好的零配件 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生产方式的升级,也对技能工人提出新要求。在车间另一侧,一位技工正在用激光扫描加工好的零配件。只需要5分钟,所有数据都被录入电脑,通过比对就可以得知该零件是否合格。如果用传统方式,则要用尺子量,手工记录数据,再通过计算得出结果,最少也要用半小时。

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有了新生产方式,传统手艺能扔掉吗?这个答案在焊接工韩积冬这里,是否定的。虽然现在有很多焊接的自动机器人,但对于高精度和复杂材料的焊接技能,机器仍无法替代师傅们的“手感”。例如在某产品上的焊接工艺,韩积冬进行的操作,机器不仅无法做到,全厂上下也只有他可以。

韩积冬焊接的精密零件厚度仅为0.25毫米,相当于两张A4纸。摄影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

同事开玩笑地说:“韩师傅的手艺都是用来救急的,好多活儿只有他能做,我们都得排队预约时间”。

2021年,他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参加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,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。2022年劳动节,他被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韩积冬 采访对象供图

采访对象供图

如今,曾经从山东老家来的“北漂”青年韩积冬,在北京踏踏实实扎下根,圆了自己当初的梦。“往年春节,都是大包小包往老家赶,这几年把父母接北京,一大家子过年,感觉很不一样”。

最近,他又有了新梦想,把技术和工匠精神传下去,培养出一位世界焊接冠军。去年,韩积冬的大儿子中考,成绩近500分,但是他没有继续读高中,而是选择接过父亲的焊枪——读技校、学焊接。

当被问到是否把“世界冠军”的培养目标落在儿子身上,韩积冬笑着说:“希望他能行,只要他愿意,我肯定支持。”

责编 | 杨琳

版式 | 孟凡婷

微信值班:杨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【责任编辑】:苏州创阔科技有限公司

服务热线

0512-57362379

微信

微信二维码